今年77岁的柳阿姨在6年前出现了小腿酸痛的症状,仅仅走个米就痛得没办法再走。而到了冬天,病情就更重了。原来她得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幸好是轻症,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冬病夏治”,一个疗程结束后,走路不疼了。接下来每年的夏天,柳阿姨都要来接受这个特色治疗。
柳阿姨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和扩血管的药物,并被叮嘱每天要步行锻炼,但收效甚微,甚至在冬天的时候,连走米都觉得很费力,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柳阿姨胆子小,拒绝了手术这个方案。
一次和病友交流时,她医院血管外科冬病夏治效果不错,便赶在头伏就挂号咨询。在诊室,医生为她进行了全面的望、闻、问、切,发现除了走路后小腿肌肉酸痛,还有怕冷、平时不爱喝水、每到下午就神疲乏力、排便费力等情况,存在“寒”、“湿”、“虚”的证候,而“寒湿”同属于阴邪,所以每到冬天,症状就会加重。
“柳阿姨试试我们的冬病夏治吧,在夏天的时候,把身体好好调理一下,赶走体内的邪气,再加上原有的抗血小板、扩血管、步行锻炼基础治疗方案,力争让您好好过个冬!”根据柳阿姨的病情,医生为她详细做了讲解,并开具了适合她的内服中药方剂和外用足浴方,强调足浴方使用时候的水温要求及时间。等到二伏第一天的时候,医生根据治疗的进展,为她制定了二伏的治疗方案。在最后一次复诊的时候,她告诉医生:“我感觉好多了!可以走一站公交车的路了,而且到了下午,精神也没有那么疲惫了!”
在保养阶段,医生建议柳阿姨在三个月里每周进行三次浴足治疗改善血液循环,为“过冬”做准备。她坚持下来了,也收到了惊喜的效果:冬天到了,她的步行距离并没有因为气温下降而缩短,走远路不疼痛的感觉真好。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常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出现下肢肌肉行走后疼痛、足部发凉等症状,是因为下肢血管狭窄、闭塞,及末梢神经病变引起,而在冬季寒冷时血管痉挛收缩,临床症状更为突出。“虚”与“寒”是本病发病原因及导致临床症状加重的关键词。此时可在阳气旺盛,皮肤腠理疏松的夏季,使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类中药煎汤泡足或熏蒸下肢,通过水的压力和温度,增加下肢皮肤的通透性,提高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度,从而以局部治疗的方法改善患者的肢体血供,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提前为“过冬”做好准备。
联系方式
来源:血管外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