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在刚出生时动脉内壁光滑而富有弹性,不过,这并不代表年轻血管就可以一直光滑如初。一般来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实际上从儿童时代就开始。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年在一场活动中谈到,“通过对一些儿童的尸检,我们发现人从七八岁开始,就有东西逐渐在血管里沉积了,最初只是形成脂质条纹。”
不过,“我们的心脏很强大,平时只需要用到25%就足够供血了,所以往往到血管狭窄到了75%以上,才可能会影响心肌供血。”汪芳在年接受采访时说。
年少时,有很多习惯会导致脂质囤积在血管里。
1.营养过剩
十多岁的孩子吃得太油,再加上摄入过多高脂、高糖的零食,糖分、油脂吸收过多,会导致血管里的脂质越来越多,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等的含量。这些物质会在附着沉积在血管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运动太少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出代谢废物。不热爱运动的孩子,不仅血液循环慢,也容易在身体中囤积更多的脂肪,容易增加血管中的脂肪条纹。
3.过度肥胖
年《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青少年的动脉血管,在十多岁时就已经开始变得僵硬。
而动脉僵硬度高是动脉粥样硬化一个明显的信号,会增加心梗、中风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成年后,不良习惯加速血管堵塞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年接受采访时谈到,一些不良习惯使得一些人年轻时,胆固醇就开始沉着在血管壁上。到了动脉粥样硬化快速发展期,血管壁上沉积的垃圾越来越多,就好像包饺子,馅儿越来越大,皮越来越薄,血管腔被挤压狭窄到70%的时候才会出现临床中的症状。
汪芳教授也在年的一场科普活动中谈到,一般女性55岁、男性45岁以后,身体的衰老开始真正来临,血管斑块沉积的速度也会加快,血管壁随之也会越来越厚。
1.长期压力大
现在的中青年太繁忙、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的工作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进宇年接受采访时谈到,高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以及经常熬夜时,人体生物钟可能会被打乱,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体内过多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进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和血糖升高,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长期熬夜
年2月《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增加炎症细胞,这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他们用小鼠做了实验,结果发现,与其他小鼠相比,睡眠不足的小鼠动脉斑块逐渐变大,血管中某些炎症细胞(如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水平是正常小鼠的两倍。
3.长期吸烟
经常抽烟的人群,抽烟导致血管壁的损害,给了胆固醇沉积的温床,加速斑块的产生。
4.长期久坐
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强年曾刊文表示,久坐少动者,血液循环减缓,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缩乏力,久而久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都会伴随而来。
5.慢病、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血糖异常的人群,以及肥胖的人群,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这些行为有助于改善血管硬化!
1.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包括增加蔬菜、谷物、粗杂粮等。有助于逆转或减轻肥胖,有利于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病预防。
2.身体活动
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20~59岁人群身体活动达标率仅为22.8%,至年中国居民身体活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需大力提倡增加身体活动。
3.控制体重
肥胖及超重人群心血管病风险增加。大量研究发现通过限制热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等方式减轻并维持体重,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甚至可减少全因死亡。
4.戒烟
大量观察性研究显示,吸烟及二手烟暴露与心血管病、肺癌或慢性呼吸道疾病、肝癌及其他肿瘤发病及风险直接相关。
5.控制酒精摄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摄入酒精量的计算方法为酒瓶标示的酒精含量(%v/v)×饮用量(ml)/×0.8。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肝肾功能受损者以及孕妇和青少年不建议饮酒。普通人群也不建议通过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血管病。
6.保持健康睡眠
睡眠时间过短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风险,而每日保持7-8h充足的睡眠时间及良好质量的人群心血管病风险明显降低。
7.保持良好的心态
抑郁、焦虑、暴怒、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心理异常与心血管病发生有关。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还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及死亡风险。
总而言之,心血管疾病一种常见的健康杀手,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在不断增加。采取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将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死亡风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