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接近40%,且发生群体越偏向于年轻化。高血压的危害性极大,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均与其相关,约占50%。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从年时的5%,发展到如今25.5%左右,每百名成年人就有25人是潜在高血压患者,全国心血管患者达到2.9亿。
高血压通俗来讲,高血压是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人体血管壁增厚、管径减小、管腔狭窄、弹性降低等情况后,血液在流通时遇到阻力,血流速度逐渐减缓,正常的压力无法让血液顺利通过血管,这时候心脏为了把血液送达身体各部位,就会使出更大的力,由此导致血压上升。高血压主要表现头痛、头胀、头晕、耳鸣、心悸、四肢麻木、后颈部疼痛,后枕或太阳穴搏动感等;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失眠、健忘或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耳鸣、情绪易激动等神经功能症症状。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血压并发症,是指由高血压所引起的并发症。患了高血压,没有感觉并不代表没有损害。高血压病初期,一些身体的症状不易被发现,如全身细小动脉痉挛,随着病情的发展,细小动脉渐渐发生硬化。中等及大动脉出现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1、心脏并发症:如左心室肥厚、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2、脑卒中:如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3、大小动脉:如动脉硬化、主动脉夹层。4、高血压性肾损害:如进展缓慢的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慢性肾功能衰竭。5、眼底:如视网膜动脉硬化、眼底改变。高血压的传统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减轻并控制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增加运动、戒烟、限制饮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以调节中枢神经功能絮乱。药物治疗:常见药物利尿药、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因为药物种类繁多,不同机体对不同药物的适用性差异也较大,患者常处于“尝试新药→药效不佳→再尝试新药”的恶性循环中,不仅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同时也加重了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长时间使用机体也会产生耐药性,使治疗效果下降。目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彻底根治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常使用药物和调整饮食来控制高血压,需要终身服药,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研究人员正试图开发一种全新的临床手段来控制血压,干细胞疗法应运而生。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因其损伤修复、免疫调节、抗氧化应激和分泌效应等功能,成为应用于临床再生医学的首选干细胞,用于治疗高血压的研究。干细胞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恢复血管功能人体的血管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所构成,内皮细胞为血液流动提供光滑的平面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等,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当血管的内皮细胞受损脱落或功能缺陷时,血管中的血小板就会产生堆积,并且内皮细胞产生的活性物质的数量就会减少,从而导致血栓以及高血压的形成。而且,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最终导致血栓和血管破裂出血。干细胞可以产生血管内皮细胞,恢复血管的功能,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还可以产生足量的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等多种活性物质,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的功能。干细胞还可以新生血管平滑肌细胞,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恢复血管的顺应性,增强血管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干细胞新生心肌细胞,恢复心脏功能人体的心脏主要由工作型心肌、传导型心肌和分泌型心肌细胞所构成。工作型心肌有节律的收缩完成了心脏的射血功能;传导型心肌产生冲动并传导到各心房、心室;分泌型心肌细胞产生心钠素、脑钠素、抗心律失常肽等活性物质调节心脏和血液。当功能受到影响,会导致心脏功能不全,从而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心脏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造成心肌缺血、坏死或功能缺陷时,干细胞可分化、再生成工作型心肌细胞、传导型心肌细胞和分泌型心肌细胞,全面恢复心脏的各项生理功能。移植干细胞对心力衰竭、心率失常、心肌疾病、冠心病、血管疾病等都有很好的作用。临床案例对15例高血压伴糖尿病肾病受试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UC-MSC(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另外15例口服缬沙坦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3个月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结果显示:UC-MSC组患者的舒张压指标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UC-MSC在改善舒张压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控制血压等常规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状均得到改善。综上,干细胞疗法改善高血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特别在预防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更具有重要意义!以上内容转自干细胞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