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
而血压控制不好,
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控制好血压才能健康平安过冬,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为什么冬季血压容易升高
天气越来越冷,很多有高血压的朋友就发现,每到这时候,之前在其他季节控制挺好的血压就容易升高。
热胀冷缩是一条基本的物理规律,血管也不例外,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在天气寒冷时,气温降低导致血管收缩,便会引起血压升高。此外,寒冷的温度还会促进身体产生相应的变化以保持身体的温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分泌相应的激素以促使血管收缩来减少热量的丢失。血管一旦收缩,血液在其中流动的阻力就会相应增大,血压就会升高。
研究发现,冬天的血压会比夏天高5到10mmHg。如果您还有动脉硬化,血管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您的血压波动会更加明显。如果出现血压波动较大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心血管门诊就诊,千万不要不当回事或者自己调药。
在冬季,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01
注意防寒保暖
寒冷导致血管收缩是冬季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避免血压升高首先要做好保暖工作。不光要穿好保暖内衣和羽绒服,头部、颈部和脚踝也要做好保暖。冬季头部戴好帽子,不光可以保暖,还可以减少因寒冷导致脑血管收缩引起的不适。冬季室内室外温差过大,一定要在室内就做好保暖措施再出门。另外,还要避免在冬季早晨寒冷的时候出去锻炼。
02
晨起起床宜暖和
早晨从睡梦中醒来,一般血压都会升高。再加上冬季气温寒冷引起血管收缩的影响,血压可能会更高。有早起习惯的高血压患者可以试着躺一会儿再坐起来穿衣服,穿好衣服坐一会儿再下地活动。大家等血压平稳一点再起来,起床的时候动作缓和一点,避免突然起身引起血压波动过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03
03
避免过量进补
俗话说“三九进补,来年打虎”。冬季气温寒冷,很多地方都有冬季进补的说法。但是进补也需要根据体质情况,分辨阴虚、阳虚、气虚、血虚,采用不同的补法。
现在很多人都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既有本虚的一方面,也有郁热、湿热、痰湿、积食、瘀血这些标实的一方面。如果在进补之前不清热、除湿、化痰、消食、祛瘀,很可能会引起上火的情况,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气有余便是火”,本来不虚的朋友,如果进补,很容易上火。体虚的朋友进补也要“中病即止”,不可过补。过补引起上火,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加重。高血压患者冬季饮食宜清淡为主,在专业中医的辨证指导下适度进补。
04
保持大便通畅
北方的冬季不光寒冷,而且干燥。很多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便秘的情况,这时候一定要及时治疗。长期便秘会影响血压的控制。此外,千万不要用力排便,否则引起血压升高,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便秘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适当进食荸荠、莲藕、百合、银耳、梨等滋阴润燥之品。另外,还可以吃白萝卜,具有消积化食,理气通便的作用。
测血压小知识
在家测量血压时,必须遵守正确的使用方法。若使用上臂型血压计,手臂的位置与压脉带(或是腕带、卷带)的穿卷方式若不正确,就很难正确测量血压值。测量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血压前要充分的休息,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平稳的状态下测量。2、测血压时应尽量脱去束缚手臂的厚重衣物或保证衣物厚度0.5厘米,以轻便的装扮测量。3、一般以坐姿测量。4、压脉带的位置与心脏等高。5、压脉带下缘要卷在距离手肘关节上方2cm左右的位置,松紧程度约为一两根手指可以伸进去的程度。袖带绑得紧,测的血压值偏低;绑得松,测的血压值偏高。6、手臂放松,轻松伸直。点开视频??并观看,与虞桂博士一起话健康
专家推荐虞桂心脑血管病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
先后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医院跟随中医大家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对于明清名医,如徐灵胎、陈修园、*元御等人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民国名医,如张锡纯、张山雷等人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实践。近年来潜心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改善生活方式,纠正疾病状态,恢复健康体质的研究,发表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4部。
擅长领域
擅长:运用中医经典名方治疗内科常见疾病,如失眠、头晕、头痛、耳鸣、胸闷、心悸、反酸、腹胀、便秘、肥胖、焦虑、抑郁、痤疮、湿疹、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糖尿病、甲状腺结节、前列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状态等。尤其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颈动脉斑块、心脏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脑梗死等疾病。
专家出诊信息
出诊地点:中医虞桂博士工作室
门诊时间:周三、周日全天(提前预约)
预约-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