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指南整理
编辑:南风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期,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为帮助大家快速学习共识,医脉通小编将其中重要推荐意见整理如下,共识全文请见左下角“阅读原文”。脑小血管病定义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
脑小血管病病因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
①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
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
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
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
⑤静脉胶原化疾病;
⑥其他脑小血管病。
流行病学资料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
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较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略低,3年脑卒中复发率约为9.6%,其中1/3为脑出血。
脑小血管病诊断推荐意见: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①脑小血管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人群,其中以老年人高血压及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小血管病最为多见。
②老年人出现渐进性行走困难、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或者认知功能下降,应该考虑可能为脑小血管病。
③大部分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可由脑小血管病引起。
④目前临床上没有直接显示脑小血管病的检查方法。头颅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病最重要的手段。推荐常规检查序列包括T1、T2、T2+GRE、T2-FLAIR和DWI。这种序列组合可以满足诊断脑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脑微出血和白质病变的需要。增加SWI可以更加敏感地反映脑微出血信息。
⑤脑小血管病在MRI影像学上的表现主要有: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可能血管起源的腔隙、可能血管起源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
⑥描述脑小血管病变时应该注意其分布和数量。脑微出血和脑白质病变可以记录其分布如脑叶、脑深部灰质区或者幕下等区域。高血压脑出血多分布于丘脑、壳核、脑桥和小脑半球;而淀粉样血管病则多分布于脑叶和小脑半球。
⑦头颅CT在脑出血即刻显示为高密度,对脑出血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但对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自质病变诊断不敏感,不能显示脑的微出血和微梗死。
⑧对于脑小血管病患者,应当常规借助彩色眼底照相等手段对眼底视网膜小血管情况进行评估与记录。
⑨动脉硬化性大血管病常合并脑小血管病。
血压和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查。推荐意见:
①脑小血管病变增加了脑血管床的阻力,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下调,进而减少了脑组织的灌注。脑组织对过高血压和过低血压的变化适应能力显著下降,应该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