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一)
老年人常常出现腿走不动路,一走稍微长点的路小腿肚子就酸胀疼痛不舒服,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说说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一种由全身性动脉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肢体动脉狭窄、闭塞的慢性缺血改变的周围血管疾病。
#1
发病年龄
多发于45岁以上中老年(男性大于45岁,女性大于55岁),男女发病率之比6:1。
#2
临床特征
患者常常下肢发冷、酸胀、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营养障碍,足趾发生溃疡或坏死,发展迅速,范围较大等。多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病史。糖尿病患者最易发生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病情较无糖尿病者为重,溃疡和坏疽发生率高。本病有一定的截肢致残率。
#3
临床表现
1.早期病变期/感觉异常期
自觉患肢微感发凉怕冷、轻度麻木,活动后患肢有酸沉疲乏感。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等,尚无明显的缺血症状。
2.局部缺血期/间歇性跛行期
出现间歇性跛行。表现为在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较常见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
3.营养障碍期/静息痛期
病变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使患肢处于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出现静息痛,即患肢在安静休息状态下出现持续性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尤以夜间为甚,患者常抱膝而坐,彻夜难眠同时伴有皮肤变薄、肌肉萎缩、趾甲增厚质疏松。
4.坏疽溃疡期/组织坏死期
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侧支循环十分有限,出现营养障碍症状。趾、足出现青斑或血性水疱,疼痛更剧烈,继则发生坏疽、溃疡,约2周后出现分界线,形成典型的干性坏疽。但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容易演变为湿性坏疽,可出现高热等全身中*症状。
这次我们先说到这,下次我们继续讲讲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养生要点,饮食宜忌等等。
戚晓栋副主任医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