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慢性病易引起下肢动脉硬化
1、高血压:过高的血压使大中动脉管壁侧压增加,血流速加快,长期冲击动脉管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脂质在动脉壁内大量沉积,显著增加下肢动脉硬化危险。据报道,长期高血压使男性间隙性跛行增加2.5倍,女性增加4倍多,与高血压严重度呈正比。
2、高血脂:血脂是血浆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其中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等,当这些指标超过正常值时,就称之为高血脂症。高血脂症对人体危害较大,是目前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危险因素,因为血脂偏高最主要的危害是对动脉血管造成的损伤,会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脑梗死等严重疾病。
3、糖尿病:是下肢动脉硬化的最重要病因之一,糖尿病与血管疾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糖尿病往往会并发高血压和高血脂,进一步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并且血糖水平会使血液凝血系统更加活跃,从而增加血栓的风险。
所以,这里提醒中老年朋友,一旦有脚发冷、麻木、酸痛、抽筋、行走不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周围血管科检查、治疗,以防止后期静息痛、下肢溃烂的出现,严重的甚至引起截肢的危险。
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
1、药物防治:可服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来进行预防。并不是每种药物都需要服用,具体如何服用应应咨询专业的医生。
2、均衡饮食:可多摄入豆类、鱼类、全麦类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控制糖类食物的摄入,因为糖类会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增加血液的粘稠度,从而引起血栓的形成。
3、加强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体操等,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加快血液循环,还可以降低血液的粘滞性,可有效地增加肢体对缺血的耐受力,并可促进闭塞血管周围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
4、手术治疗:对于出现静息痛,重度间歇性跛行,下肢溃烂的患者则需及时就医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目标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
以上信息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资讯仅供参考,身体若有不适,医院就诊。
40岁以上人群一旦出现胸痛、胸闷、憋气等症状,应在病情未发作前马上含服4~6粒速效救心丸,以便及时、有效地预防心绞痛的发作、减少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一旦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应立即舌下含服(最好嚼碎)15粒速效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