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年~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年~年、年~年、年、年和年进行过的5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相比,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但患病率总体呈增高的趋势(如下图所示)。
对成年人,诊室测收缩压血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者家庭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就是高血压,无论年龄。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3%,全国高血压患者人数2.7亿人,是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
最新的《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年)》重新规范了一些问题。
何时启动降压治疗?血压降到什么目标?
对于>8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mmHg,即可启动药物降压治疗;≥80岁的老年人应降至/90mmHg。对于65-79岁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启动药物降压治疗;首先应降至/90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90mmHg。对于60岁的高血压患者,只要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启动药物降压治疗。降压靶目标值是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90mmHg。当然,对高血压合并卒中、冠心病、心衰、糖尿病和肾病等患者降压的目标值还不一样,总的趋势是,这两类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应该更严格一些。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以及多种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人群中普遍存在危险因素的聚集,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的数目和严重程度增加,血压水平呈现升高的趋势,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大。
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药物个体化治疗。但是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服药效果不好,难以持续控制血压。高血压用药十大误区
误区一:没有感觉,就没有问题
血压升高后会感觉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但有些人却没什么感觉,这如同温水煮青蛙,慢慢的升高反而不难受了。
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等发生了心梗、脑梗、脑出血感觉到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所以,血压升高,无论有没有感觉都应该用药。
误区二: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旦吃了就断不了
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可随时停药。问题是不能停,一旦停药,血压会重新升高。
高血压是个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控制。这样说,不是药有依赖性,而是高血压有“依赖性”
当然,早期无家族史的高血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血压能够恢复正常,可以不用药。除此之外,应该用药治疗。
误区三:开始不能用好药
治疗感染不能首选高级别的抗菌素,因为一旦耐药,便无药可用。这是由于细菌有对抗药物的能力。
降压药作用的对象不是细菌,而是受体,不会出现类似抗菌素耐药的情况。
所谓的好药,不但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小,而且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有保护作用。所以选择降压药,哪个好,就选哪个,而且开始就用好药。
误区四:血压高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
用药后血压正常,是药物的作用的结果,是药物控制下的平衡,停药后平衡被打破,血压会重新升高;
高了用药,正常就停药。这种按需用药的模式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都是在血压波动时发生的。
误区五:血压越低越好
收缩压最好维持在-mmHg之间,过高或过低,并发症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就是著名的降压治疗的J曲线。
同样的道理,舒张压最好维持在70-90mmHg之间。
误区六:发现血压升高,要快速降到正常
血压是逐渐升高的,降压也要逐渐下降。除了高血压危象等紧急情况外,不建议快速大幅度降压,否则会引起脑灌注不足等意外情况。对高血压急症,24~48小时内把血压缓慢降至/mmHg即可,一般不需要静脉用药。
临床普遍使用心痛定(硝苯地平)舌下含服紧急降压,目前认为是不合适的。除降压过快外,还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心脑血管病。
误区七:降压药隔几年就要更换
如果正确的选择了降压药,血压控制的很好,而且没有出现副作用,应该继续用下去,不建议定期换药。
除非新品种上市,而新药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考虑换药。
误区八:降压药有副作用
任何药都有副作用,包括降压药。但FDA批准的原研药(进口药)相对很安全。如果按说明用药,副作用会很轻微。
不要因噎废食,和高血压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乎其微。
误区九:降压药伤肾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非常顽固,这里的“肾脏”也暗含男性性功能之意。沙坦类、普利类、地平类降压药通过降压有保肾的作用,尤其是前两类药物更是慢性肾脏病的首选用药,并有改善性功能的作用。
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硬化是男性勃起障碍的主要原因,降压、治疗动脉硬化也是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主要措施。
总之,伤肾的是高血压,而不是降压药。
误区十:保健品也能降血压
近些年降压保健品越来越多,比如降压枕、降压手表、降压帽、降压鞋垫等,这些保健品都声称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但结果并非如此。
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根本就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使用这类保健品降压,即使保健品没有危害,也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
来源:凝大夫
转自药学家园
End
xinxueguanbing
聚焦临床荟萃名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