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令亚琴王颖刘昕
兰州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兰医院神经内科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四逆汤具有扩张血管,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1,2],我们对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应用四逆汤进行了治疗,并进行了疗效统计学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锥-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例,男48例,女72例,年龄39~65岁,平均52.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的诊断标准[3],均有眩晕,恶心,呕吐。其中23例伴有头痛,42例伴有水平性眼球震颤,例不敢睁眼,轻颈或抬头。均排除卒中,肿瘤,内耳或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眩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9~76岁,平均(56.8±7.9)岁,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1~72岁,平均(58.2±6.8)岁。二组平均年龄、性别、治疗前TCD、血流流变学和血脂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 二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均按协定处方执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于四逆汤胶囊(兰医附属一院制剂室研制)4粒,3次/日,连续服用4周。1.2.2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后用德国EME公司生产TC型TCD仪,经枕窗探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用北京普利公司生产LBY-NJ2型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并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C)水平。上述检测均由专人操作。1.2.3 疗效判断标准 完全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A-VM)在正常范围。明显缓解:上述症状明显减轻,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BA-VM明显高于或低于正常。轻度缓解:上述症状轻度减轻,可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BA-VM略高于或低于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BA-VM异常。2 结果2.1疗效比较 照组无变化3 讨论 锥-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各种原因导致锥-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后出现的一系列脑干症状。吴伟康[1]等人实验表明四逆汤能够很好地清除自由基,*河清[3]等人研究发现四逆汤在提高血浆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减轻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内皮的氧化损伤等方面明显优于抗氧化剂Vit-E。我们研究发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加用四逆汤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椎-基底动脉往往继发于脑动脉硬化之后。高血脂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原因。高胆固醇血症对动脉内皮的损伤是所产生的自由基导致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另一方面,高胆固醇血症又直接损伤动脉壁的抗氧化功能,使动脉壁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导致脂质过氧化物清除障碍,加剧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损伤和血管调节失常[4]。*河清等人实验证明[3]四逆汤具有明显的降低血脂的作用。我们临床观察,治疗组加用四逆汤治疗半月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均有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近年来研究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增高。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增高。我们还发现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越重,其椎-基动脉系统血流速度越慢,局部脑血流量越低。加用四逆汤治疗组治疗半月后全血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的聚集性等指标均明显降低,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提示四逆汤不仅能有效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还能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些都有利于脑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四逆汤降低血液黏度的机制可能与它能提高血清NO浓度、降低血浆ET浓度有关。参考文献1 吴伟康.四逆汤清除氧自由基及心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体外试验.中国中药杂志,;20(11)∶68~ 吴伟康.四逆汤改善缺血心肌能量代谢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14(6)∶~ *河清,吴伟康,罗汉川,等.四逆汤与微生素E抗血管内皮功能氧化损伤及防治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研究.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7(2)∶~ KeaneyJF,JrVitaJA,Atherosclerosis.Oxidativestress.Andantioxi-dantprotection.ProgCardiovascDis,;38(2)∶~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