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针学壹贰
TUhjnbcbe - 2021/4/23 22:23:00
第十五节郁证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证的发生常与情志不舒→思虑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脑,涉及肝→心→胆→脾→肾。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西医学中,郁证多见于抑郁症→癔症→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等疾病中。

主症忧郁不畅,失眠多梦,易怒善哭。

肝气郁结: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或脘腹痞闷,嗳气频作,女子月事不调。舌淡,苔薄白,脉弦。

气郁化火: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目赤,耳鸣,口干而苦,小便*赤。舌红,苔*,脉弦数。

痰气郁结: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咳之不出,胸部窒塞,胁肋胀满。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心神失养:心神不宁,失眠,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舌淡,苔薄,脉弦细。

心脾两虚: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面色萎*,头晕目眩,神疲倦怠,食欲不振。舌淡,脉细弱。

心肾阴虚:病程日久,虚烦少寐,烦躁易怒,口干咽燥,或遗精腰酸,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脉细数。

1.基本治疗

治法疏肝解郁,养心调神。取督脉和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印堂太冲神门内关膻中

配穴肝气郁结配期门;气郁化火配行间;痰气郁结配丰隆→中脘;心神失养配心俞→少海;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心肾阴虚配心俞→肾俞。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故百会配印堂可调神解郁;肝之原穴太冲,可疏肝理气解郁;心主神明,故取心之原穴神门宁心调神;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与气会膻中合用,可疏理气机,宽胸解郁。

操作毫针常规刺。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肝→心→胆→脾→肾→枕→缘中→内分泌→神门。每次选3~5穴,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取风池→肝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每次选用2~3穴,用丹参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3)灸法取百会→膈俞→胆俞。百会可用温和灸,膈俞→胆俞直接灸。

(4)三棱针取心俞→胆俞→肝俞。点刺出血。

1.针灸对郁证的疗效较好。治疗时应配合语言暗示等心理治疗。

2.应做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注意与癫病→狂病和脑动脉硬化→脑外伤等所产生的精神症状鉴别。

1.《扁鹊心书·厥证》:五络俱绝,形无所知,其状若尸,名为尸厥。由忧思惊恐……当灸中脘穴五十壮即愈。此症妇人多有之。

2.《神应经·心邪癫狂部》:喜哭,百会→水沟。

第十六节不寐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

不寐的发生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宜→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心,与肾→肝→脾→胆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心神不宁,或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西医学中,不寐多见于焦虑症→抑郁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病中。

主症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肝火扰心: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舌红,苔*,脉弦数。

痰热扰心:兼见心烦懊,头晕目眩,胸闷脘痞,口苦痰多。舌红,苔*腻,脉滑数。

心脾两虚:兼见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肾不交:兼见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

心胆气虚:兼见易于惊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舌淡,苔薄,脉弦细。

1.基本治疗

治法交通阴阳,宁心安神。取阴→阳跷脉及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照海申脉神门三阴交安眠四神聪

配穴肝火扰心配行间;痰热扰心配丰隆→劳宫;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心俞→肾俞;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

方义跷脉主寤寐,司眼睑开阖,照海通阴跷脉,申脉通阳跷脉,可通过调节阴→阳跷脉以安神;神门为心之原穴,可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肝→脾→肾经的交会穴,可益气养血安神;安眠为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四神聪位于巅顶,入络于脑,可安神定志。

操作泻申脉,补照海;背俞穴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余穴常规针刺。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心→肾→肝→脾→胆→神门→皮质下→交感。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皮肤针取印堂→百会→安眠→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1.针灸治疗失眠有较好的疗效,在治疗时可配合精神调节和心理治疗。

2.治疗前应做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1.《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二》: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

2.《神应经·心脾胃部》:不得卧,太渊→公孙→隐白→肺俞→阴陵泉→三阴交。

3.《类证治裁·卷之四》: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第十七节嗜睡

嗜睡是一种以睡眠节律紊乱而时时欲睡为特征的病证,又称“多寐”“嗜卧”。

嗜睡的发生常与感受湿邪→嗜食肥甘厚味→素体虚弱→劳倦过度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脑,与脾→肾→心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湿蒙清窍,或髓海失养。

西医学中,嗜睡多见于原发性睡眠增多症→发作性睡病等。

主症昏昏欲睡,睡眠较常人明显增多,甚则白昼工作时睡意无法抗拒。

湿浊困脾:兼见少气懒言,身体重着,形体肥胖。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或细滑。

肾精不足:兼见耳鸣目眩,健忘,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弱。

气血亏虚:兼见面色萎*,动则汗出,爪甲不荣,体倦乏力。舌淡,脉细弱无力。

1.基本治疗

治法醒脑调神,健脾化湿。取督脉穴为主。

主穴百会四神聪印堂足三里丰隆

配穴湿浊困脾配脾俞→三阴交;肾精不足配关元→肾俞;气血亏虚配心俞→脾俞。

方义百会→印堂位居督脉,督脉入络脑,二穴与四神聪相配,可醒脑调神;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与化痰湿的要穴丰隆合用,可调理脾胃,化湿醒神。

操作毫针常规刺,可加灸。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缘中→枕→内分泌→脾→肾→心→神门。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取百会→风池→足三里→丰隆。每次选用2~3穴,用丹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常规穴位注射。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在治疗时应明确诊断,排除抑郁症等有类似表现的其他病证。

1.《针灸甲乙经·卷之十》:嗜卧,身体不能动摇,大湿,三阳络主之。

2.《针灸资生经·第四》:囟会→百会疗多睡。

3.《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灸法杂抄切要》:食罢而贪睡卧者名脾困,宜灸中脘。

4.《针灸大成·卷八》:嗜卧,百会→天井→三间→二间→太溪→照海→厉兑→肝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针学壹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