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匿性脑梗死(CBI)的发作部位,临床存在一种假设,即与卒中相比,CBI更易发生于非功能型脑区,且与无CBI的人相比,不同CBI病因亚型之间的血管事件风险存在差异。近期,发表于Stroke杂志的一项研究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纳入例北曼哈顿研究(NOMAS)无卒中患者,根据脑部磁共振成像评估其CBI。研究将CBI分为心源型栓塞型(即已知心房颤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颅外和颅内)、穿透性动脉疾病型和隐源型(无明显病因)4种亚型。目前,临床认为,仅位于右半球非运动区的CBI属非功能型脑梗死。研究使用校正Cox比例模型评估不同CBI亚型的血管事件风险。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共例受试者(18%)患有CBI。其中,例(61%)为远端隐源型,29例(12%)为远端心源栓塞型,26例(11%)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7例(16%)为穿透型动脉疾病型。较小区域梗死(每mm,OR=0.8;95%CI:0.8~0.9)和非脑干梗死(OR=0.2;95%CI:0.1~0.6)中CBI的比例更高。随访(10.4±3.1年)期间,共出现例(31%)死亡[例(13%)为血管死亡]和例(9%)卒中[99例(85%)为缺血型卒中]。血管事件风险因CBI亚型而异,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的卒中风险(HR=2.2;95%CI:1.3~3.7)和血管死亡风险最高(HR=2.24;95%CI:1.29~3.88)。不同CBI亚型的临床结局存在差异。研究人员认为,某些CBI亚型,如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亚型存在较高的不良预后风险,应对此类人群展开相关治疗试验。
参考文献:
JoseGutierrez,AndreaGil-Guevara,etal.ClassificationofCovertBrainInfarctSubtypeandRiskofDeathandVascularEvents.Stroke.Originallypublished26Nov.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我怎么这么好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