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不仅带走了胶原蛋白和青春的脸庞,还在血管里刻下了时光的痕迹。
等年纪一上去,医生对“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仿佛也成了家常便饭。听到这些术语,总让人有种不明所以的紧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两者一样吗?又会不会让人突然倒下?
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区别
动脉硬化可以看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时光印记”,随着年岁增长,人体的动脉血管壁会逐渐增厚、变硬,就像橡皮筋老化变脆一样,失去了原有的弹性。这并不算什么严重的病变,而是人体的一种自然老化现象。
伴随某些不良生活方式和慢性病的影响,动脉硬化会变本加厉,进一步演变成另一种“升级版”——动脉粥样硬化,这就不再只是简单的老化,而是一种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具体类型。当血液中的“垃圾”(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时,它们会形成类似“粥样”的物质,并逐渐累积成斑块。
这些斑块不仅让血管变窄,还可能随时阻塞血流,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可以说,如果动脉硬化是年龄的痕,那么动脉粥样硬化就是生活方式不当的后果,它更具危险性,能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的详细危害
斑块形成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如果说,动脉粥样硬化是一颗“定时炸弹”,那么它的“爆炸”方式便是引发各种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脏的影响不容忽视。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血的主力血管,一旦斑块增多,血流不畅,心脏供血就会“卡壳”。研究显示,90%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均存在显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当心脏供血严重不足时,患者会出现胸痛甚至心肌梗死,进而危及生命。年一项研究中指出,高达50%的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并无明显症状,突如其来的心梗使得很多人措手不及,进一步凸显了预防的重要性。
动脉粥样硬化也容易累及大脑,引发严重的脑梗塞。当脑动脉受到粥样硬化斑块的堵塞,血流不畅会导致大脑缺氧,进而出现脑梗。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这一风险更高。
统计数据显示,在50岁以上人群中,脑梗塞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年上升,而其中近三分之二的病例与动脉粥样硬化直接相关。缺血性脑卒中一旦发生,可能导致偏瘫、失语,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还会波及肾脏、眼睛以及四肢等多个部位。肾脏是血液中的“过滤器”,小动脉硬化会破坏肾脏内血管的“过滤网”,影响肾脏的清除废物的能力,最终导致肾功能受损。视网膜血管病变则会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失明。
四肢血管堵塞后,行走时会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逐渐影响到日常生活。这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在医学上被称为“间歇性跛行”,患者每走一段距离就会感到疼痛,只能停下来休息片刻再继续前行,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质量。
饮食控制——减少“垃圾”堆积
饮食是调控血脂的重要一环。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会直接增加血液中脂质的浓度,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催化剂”。
医学研究表明,高胆固醇饮食会导致血管壁上的脂质积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建议减少摄入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改为以蔬菜、水果、全谷类为主的低脂饮食。
研究发现,燕麦、玉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有效降低血脂水平。膳食纤维通过与胆固醇结合,促进其排泄,阻止其在血管壁的沉积,帮助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适量摄入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和坚果,能够改善血脂结构,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积累,保护血管健康。
适度运动——保持血管“活力”
运动是一种天然的“血管清道夫”,不仅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血脂,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研究显示,每周进行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能够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快步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提升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弹性。尤其对于长期久坐的上班族,定期运动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减少静脉瘀滞。一个有趣的数据表明,每天运动30分钟的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久坐不动的人低25%,从这一点上看,动起来确实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手段。
戒烟限酒——减少血管内膜损伤
吸烟和酗酒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尼古丁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统计表明,长期吸烟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4倍。而酒精会增加血液中的三酰甘油含量,使血液变得粘稠,导致血流受阻。戒烟限酒对于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40岁以上男性,每日饮酒超过2单位(约相当于一小杯烈性酒)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会显著上升。男性建议每天的酒精摄入量控制在不超过两小杯,而女性则应减半。
药物管理——遵循医生指导,稳定血脂和血压
在健康管理中,有些人可能会考虑通过药物来稳定血脂和血压。医学界普遍认可,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或心脑血管高危风险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来防止血栓形成,减少心脑梗死风险。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壁的平滑性。
某些常用的降血脂药物能够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帮助稳定动脉斑块,避免血管内斑块破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生建议,不可自行增减剂量,以防产生不良反应。
结语
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表面看似只是老化和病变的区别,但背后的健康隐患却大不相同。了解它们的区别,重视健康管理,是每个人对自己和家人负起责任的一种方式。关于动脉健康,你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