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已经超过了20%,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是高血压患者。现在很多中年人早早就患上了高血压,很多朋友会感到疑惑,高血压过了40岁以后。可不可以吃点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脑梗死等并发症?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问题。
阿司匹林到底有啥用,为啥那么多人用?
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基础基石性药物,如果没有过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一般不选择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上有4方面的作用。
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反应。血小板聚集是导致动脉血栓的关键节点,血小板功能被抑制了,血栓的发生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抗炎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抑制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内膜的炎症反应被抑制,可以有效地抑制动脉硬化的进程。
稳定斑块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都会发现自己的动脉壁上长有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分为易损斑块和稳定性斑块。其中,易损斑块容易破裂、脱落,引发急性血栓性的疾病。而阿司匹林可以促进这些易损斑块,由易损斑块转变为稳定斑块,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抑制血管重构血管重构是血管在出现动脉硬化等病变时,会出现结构性的改变,无论是正向重构,还是负向重构,对心脑血管疾病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阿司匹林通过自身作用,可以抑制血管重构的发生,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正是由于阿司匹林这方面的4个方面的作用,所以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上,它的地位到至今为止无法撼动。
所谓的二级预防是指患了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为了预防复发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很多朋友认为,即使没有患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超过40岁,也应该吃一点阿司匹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高血压患者超过40岁,可以吃点阿司匹林吗?
首先需要提醒朋友们,阿司匹林绝对不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药物,阿司匹林从它的功能上来看,它是具有一定副作用的。特别是引发的出血反应,最常见的是胃出血,另外,像牙龈出血,眼底出血,皮肤淤青等也比较常见。如果出现了脑出血,那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阿司匹林绝对不可以随意应用。
对于大多数40多岁的高血压患者,如果没有其他的任何疾病,是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的。医生们把高血压朋友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类。对于低危和中危的人群,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仅对于高危人员建议服用比较低剂量的阿司匹林。
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常用剂量在75~mg。
现在医生们已经达成共识,如果阿司匹林的服用剂量低于75mg,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达不到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不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如果服用剂量大于mg,并不能提升疗效,反而增加了副作用的发生概率。
因此,当处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状态时,应该采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服用,剂量不应该低于75mg,也不应该高于mg。
哪些人是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高风险人群呢?
从上面的论述朋友们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的高血压朋友,即使年龄超过了40岁,也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只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朋友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年龄大于40岁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或总胆固醇≥7.2慢性肾病3期只要满足上述3种情况的任意一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少量的阿司匹林。
另外,医生还规定了5种高风险因素,分别为:
收缩压≥或舒张压≥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BMI>28吸烟在这5项高风险因素中,只要同时合并有2项以上,就可以被列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除了上述朋友外,其他的高血压朋友即使年龄超过了40岁,也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相比,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益处反而更大。
总结
很多朋友认为:高血压到了40岁以后应该吃点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稳定斑块;抑制内膜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重构的作用。但是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除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其他人群是不建议服用的。
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