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60%-80%。脑卒中的后果取决于脑的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脑卒中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年最新调查显示:全世界,每4人中,就有1人发生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致残,其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
我国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根据卒中防治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左右,低于发达国家的75岁左右,青年卒中患者逐年递增,病因更为复杂,其致残率高、预期寿命长,造成更加高昂的治疗费用,给社会及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卒中防治已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控的重中之重。
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规范化开展脑卒中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如何早期识别卒中呢?
年中国卒中学会正式发布了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的“BEFAST口诀”,前5个字母各代表一个早期症状,最后1个字母是提醒一旦发现卒中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言语含糊不清、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获得医疗救助。
卒中发生后,每分钟大约有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及其所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功能也将同步逐渐丧失,但是,如果能利用“BEFAST”口诀进行早期识别,并在发病4~5小时之内被救护车送达有救治脑卒中患者能力的(综合)医院,得到规范的血管开通治疗,多数可以明显恢复,甚至完全恢复,健康良好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挽救。因此,及时发现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越早发现,越早诊治,治疗和康复效果也就越好。
划重点!脑卒中的预防策略
防治高血压
脑卒中的发病、死亡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显示亚洲人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是西方人的1.5倍左右。在控制了其他可能导致脑卒中因素造成的偏差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30%左右,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左右。通过降压治疗脑卒中的死亡率可能降低20%~30%。
因此,对于高血压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药物、饮食、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好血压,保持血压稳定</80mmHg。
2、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空腹血糖浓度不应超过mg/dL(6.14mmol/L),糖尿病不仅可以诱发、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使脑血管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要定期检查血糖。
3、防止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高、高密度脂蛋白低等,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胆固醇增高。在众多脑卒中危险因素之中,胆固醇应该是最容易理解的危险因素。治疗中度高胆固醇血症,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19%~31%。
4、心房颤动
大家经常忽视的一个脑卒中危险因素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房颤时,心脏的上腔(心房)不能有效泵出血液。幸运的是,心脏的下腔(心室)可以完成大部分为身体提供血液的工作。但是,颤动的心房会导致血液无法有效泵出而汇集一起,引起心房内形成血凝块。这些凝块可能随血液从心脏排出,流至大脑,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栓塞性脑卒中)。
5、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由动脉硬化引起。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3%~4%。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和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
6、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系数是不吸烟者的6倍,长期被动吸烟脑卒中发病危险系数增加1.82倍。长期喝酒人群的危险比不喝酒者高3倍。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7、控制体重
国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是正常体重的2.2倍。腹部肥胖比体重指数(BMI)增高或均匀性肥胖与卒中的关系更为密切。腰臀比>1的人群增加卒中风险1.3倍。因此,超重者和肥胖者应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成年人的BMI(kg/m2)应控制在28或腰臀比1。
8、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同型半胱氨酸高于16μmol/L时应进行干预。
脑卒中的治疗可谓与时间赛跑,越早送医治疗,预后效果越好。因此,当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须尽快就医。
来源:医院高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