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有林亲情故事父亲的岁月 [复制链接]

1#

父亲的岁月

文/图赵有林

今天,朋友圈看了一位河西学院教授纪念自己学生的文章,我感动,惋惜。千篇一律的回复:一路走好。我情感迸发,脑海浮现父亲点滴之花,我朝花夕拾。写下此文,仅以纪念我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题记父亲出生于年的旧中国,战争不断,硝烟弥漫,民不聊生,饥不择食。父亲弟兄四个,父亲排行老二,在那经济匮乏、粮食短缺的艰苦岁月里。四叔出生不久,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大伯英年早逝,三叔远走他乡自谋出路,四叔被一户有钱人收养,过丰衣足食的日子去了。父亲和三个姑姑相依为命,过早地承担起家庭重担,十几岁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羊、砍柴、喂猪,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解放前夕,父母亲曾住过的老庄基。孤独、荒凉、杂草丛生,面目全非。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记忆,偶尔回家踏足父亲走过的路,睡过的炕,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成了生产队得力饲养员,负责十几头牛吃喝拉撒。农忙季节,耕地播种、拉车、碾场样样都少不了父亲饲养的牲口。铡草擩麦草,摇耧定稀稠,扬场左右手,父亲样样拿手。转眼,农村刮起生产大跃进,超英赶美口号震天响。父亲跟随潮流伙同一帮热血青年奔赴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干活,父亲没读过书,拳头大的一字不认识,只好搬砖头、扛水泥、拉车子。几年下来,父亲身心疲惫,牵挂亲人,非常想念生他养他的葡萄沟,依然辞职回乡,继续农村靠挣工分吃饭的日子。八十年代初,农业社解散,父亲有幸分到一头牛回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面对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父亲运筹帷幄坚持一手抓粮食,一手抓经济,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将村上分给家里的沟地(老庄沟)全部开荒种粮食,老庄基周围沟地、洼地也不放过。总之,能种地都种了。同时,也没忘记学习一门手艺,捞点外块,贴补家用。抽空跟随一位师傅学习厨师。由于父亲过去在地主家干过活,有做饭天赋。一年多后就成了一名响当当的厨师。那时,席桌上盛行九碗菜。其实,就是水煮萝卜、粉条、洋芋疙瘩、油炸豆腐、凉拌豆芽、*瓜片。父亲厨艺在当地很有口碑,不仅做菜很节俭,味道也不错,不咸不淡,口味适中。四邻八乡孩子结婚、女子出嫁、抬埋老人都请父亲作厨师。一眼眼窑洞,一个个土坑养育一个个生命诞生、成长、成熟、离开。社会变迁,四合院崛起,昔日辉煌的老庄基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九十年代,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九碗菜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鸡、鸭、鱼加炒菜。牛肉、猪肉也成了家常菜。父亲懂经济,怕人取笑,只好忍痛将自己老一套设备搁置起来。跟随一帮青年人干起零活来,在自行车就是私家车的年代,父亲像爱护自己家人一样爱护自行车。每天早晨一番简单检查后,带上干粮在街里干苦力活,装水泥、卸沙子、抬木头。日升而出,日落而归。

割麦子(图片来自百度)

每年端午节前后,顶着三十多度高温,远赴陕西撵场(用镰刀割麦),撵场结束回家,带回陕西特产或者买些农田用具,供家里使用。陕西小收割麦完毕,家乡小麦拉开序幕。父亲顾不上休息,又讯速投入到家乡收麦大战中。为了多挣几个钱,父亲也叫上母亲同时出场。一天收割好几亩,还早早收场。这样一直到大型联合收机出现,父亲横跨陕甘两省撵场生涯才宣告结束。父母结婚时的板柜改革的大潮不断撞击人们心灵,一切向“钱”看齐,农村商业化行为越来越浓。父亲转变观念,走多种经营化路线。首先抓牛促经济,以牛求发展传统支柱产业不放弃,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商业精品线路,更加注重探索粮食种植,稳中求进精而强的新模式。又把老庄沟粮田变草场,庄基周围摇身栽椒树和曹杏树。辣椒和红芋也是大片种植,粮食不是种地唯一,白葱笼葱出现在麦地一端。庞大的经济工程,繁琐的家务农活,父母周密布署,分工明确。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寒冬刚过,大地复苏,天气乍暖还寒。白葱笼葱刚露脸,父亲就开始田间劳作。挖上一大驾子车鲜葱步行去良平、平子、跟集。有时也和母亲出发县城(宁县)去卖,而目当天往返。白葱、笼葱几天忙完不久,杏*了、麦熟了。父亲双管齐下,卸杏、晒麦两不误。阴凉树下,父母捏着杏干、听着广播,时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